close

今天看了一本從教會借回來的書「孩子不同,需要不同」,裡面有幾句話讓我印象深刻:

 

「你的孩子原本是無法直接看清自己的;而是經由生活中重要人物的眼目來看自己。一個人的自我形象通常不是根據他的身份,而是根據他所認為的自己。而作孩子的往往認為自己就是父母所認定的樣子。」

 

 

 

當孩子帶著情感上的傷口來求助時,那就難多了。我們享用邏輯、道理與否認來引導子女從被籠罩的感覺中走出來,但這盎的回應往往讓孩子覺得,他說的話沒被聽見,於是,在懷著被誤解的情緒,他們就將憤怒與傷痛轉嫁到我們身上。

 

 

 

我們常在過程中否定孩子的感覺。處理子女情緒的技巧是需要學習的。許多人在成長的過程中,都未曾接受過如何處理與表達情緒的訓練。

 

 

 

當孩子注視你眼中那面鏡子時,需要看到的是他情緒上的實際映像。這是教導他戰勝情緒的第一步,然而,太多太多的父母都忽略了這一點。

 

 

 

當一個成熟的人陷入負面的情緒中時,也許有能力省思肇因,然後採取某些應對行動,改善自己的態度或當時的情勢。

 

 

 

當我向別人吐露心聲時,期望的是別人能感同身受的聽進去,並且不帶批判的領會你的感受。


 

 放上一對新人求婚的過程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k678302012 的頭像
    k678302012

    我的部落格

    k6783020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